麻雀|嘰嘰喳喳不得閒的雀球

 
 
你我的好厝邊
麻雀是台灣最普遍也最容易見到的野鳥之一,除了高海拔山區以外,只要有人煙的地方,幾乎就會有麻雀,但你曾好好觀察過這位好鄰居嗎?回想一下上次見到麻雀是什麼時候?在什麼樣的地方?大概看到了幾隻?牠們又正在做什麼呢?麻雀是體長僅14公分的小型鳥類,嘴巴厚實且粗短,喜歡吃各種禾本科植物的種子,因此農村裡看似荒蕪、欠缺管理的草生地,對麻雀而言其實是很重要的棲地。而在都市裡生活的麻雀,則已經有牠們另類的生存之道,經常出現市場、小吃攤周邊,找尋人類丟棄的殘羹冷飯為食。

消失的「厝鳥仔」
麻雀的繁殖能力很強,數量多到看似不需要特別關注,但根據「臺灣繁殖鳥類大調查」的結果顯示,近十年來北台灣的麻雀族群量下降了40%,全台灣則減少了10%。如果你認為「麻雀數量很多,不差那一點啦~」,這麼想就大錯特錯了,麻雀是適應力很強的鳥兒,連這些常見的夥伴都在減少,絕對是個超大警訊,保育工作不僅要關心瀕危物種,另一個很重要的精神是「常見的鳥要常見」,只要牠們能安穩的生活著,代表我們的環境還沒惡化太多。
 

對從小在農村長大的人來說,大群麻雀聚集在屋簷、電線桿上嘰嘰喳喳的模樣,應該是再熟悉不過的日常,
但如今這樣的景象已經越來越少見...
 
麻雀沙塵暴再現
關於麻雀減少的原因,可能是外來種競爭、農藥毒害、食物減少、棲地破壞...,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證據。不過若等到有證據才開始行動,恐怕就來不及了...,因此田董米自2018年加入綠網計畫開始,每年保留兩甲「再生稻田」,讓麻雀等其他小型鳥類,在食物資源較缺乏的冬季也能吃飽喝足;另外再加上鮮少除草的田埂植被,保留草生地、為麻雀提供良好的藏身處,結果意外發現「麻、雀、沙、塵、暴」回來啦!在尚未進行棲地營造前(2014~2017),整個調查樣區繞完,麻雀從未超過500隻,但2018年以後,麻雀數量不僅年年增加,「漲幅」十分明顯,每年10月歡迎來新南欣賞上千隻麻雀漫天飛舞的壯觀景象喔~!
棲地營造後,麻雀數量從500隻(2018年),增加到2000隻以上(2021年),四年多了四倍啊~!
你可能會好奇,上千隻的麻雀怎麼算啊?調查人員的眼力這麼好?答案是:「拍照下來,一隻一隻算(土法煉鋼沒有捷徑)」。


正在開心享用「再生稻大餐」的雀球(ps.牠們不會直接吞下整顆稻穀,而是會把外殼去掉,就像我們在嗑瓜子一樣!)